面对当下疫情,有效预防和早诊早治才是可取之道
在眼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高发期,人们在不断接到好的信息外,同时也在为在疫情中不幸的病逝者感到惋惜(也有人会产生些许的恐惧)。人们自然地就会问到,为什么病毒性肺炎就如此难治?
话说病毒性肺炎比较难治,也是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甚至与轻症病毒肺炎相对而言。因此,要回答这道难题,就不得不从头说起。这就必然涉及到,究竟什么是普通感冒(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
“感冒”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北宋的《仁斋直指方.诸风》,其《伤风方论>中记载了参苏饮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本证与伤寒不同, 《景岳全书.伤风》篇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浅而轻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
中医的感冒机理是,由外邪侵犯肺卫所致,故一般都有肺卫表证,因而就决定了“感冒”的初起治法,以解表散邪为主。如虚人感冒,屡感屡发,正气愈虚,邪气留恋,又当扶正与祛邪兼顾。
西医则认为,感冒是人在着凉、劳累等因素引起的、以鼻咽部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是因机体免疫力下降,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引发“感冒”的病毒称作为普通病毒,好与后面涉及到的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区别开来。
从症状上说,普通感冒最明显的就是鼻塞、流涕、打喷嚏,没有明显发热,体力、食欲都没有明显影响,一般也没有明显的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等症状。感冒的人一般上呼吸道症状很重,但是全身表现很轻,甚至这个人还有一定的精力体力可以继续工作,一般来说没有危险。感冒患者虽经常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症状,但乏力、发热、咳嗽等症状都不太明显。
流感(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常常不仅仅是上呼吸道问题,还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也就是肺炎。这是典型的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冬春季,每年几乎都会流行,有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现在也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
流感的病人病情往往发病急,症状严重,尤其是全身症状多,会发热,可能在发病一两天内体温就会上升到39-40度,头痛、肌肉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明显。一个人得了流感之后,常常会自我感觉病情严重,会很着急地去医院就医。
在流感病人群中,一些相对比较轻的,像老年人、孩子、肥胖人士、孕妇或有基础病等体质较弱的人群,如处理不当,完全有可能发展为非常严重的重症肺炎,甚至导致死亡。从全球来说,每年死于流感的人很多,这是每年都会流行的疾病。
那么,本文话题的重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特点是又怎样的呢?
在讨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绕不开的问题就是与之相关的一些病毒的常识。此处,不妨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读者也可择需而读。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用专业术语来说,它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一类具有囊膜、基因组为线性单股正链的RNA病毒,可分为α、β、γ、δ四个属。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之前,共发现6种可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普通冠状病毒),人在感染上述病毒后,会表现为类似从普通感冒到重症肺部感染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临床症状(后有详述),例如我们熟悉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而只要是重呼吸道感染类疾病,都可以叫SARI,SARI的全称是“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被中文译为“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
如今,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其“身份”已被确认,它的中文名称是新型冠状病毒武汉株01,分类学为2019-nCoV,属于冠状病毒β属。该病毒于2020年1月6日被分离出来。之所以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是因为此次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种以前尚未在人类中发现的、属于和SARS、MERS不一样的新分支。成功确认病毒“身份”,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多数病人,起病相对比较缓,尤其是在发病的前三天,会有一点低烧、咳嗽、畏寒等症状,往往不太严重,随着病情的进展,在第5-7天症状会愈发严重。
早期发现的重症病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包括有基础病或慢病患者),往往会因重症肺炎而导致死亡。从对这个病本身以及对更多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感染之后少数人甚至不发病,仅仅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是有无症状的带毒者,也有轻症患者,一些人感染之后可能是轻症的,仅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以及身体的不适,经过7天左右,这个病人就痊愈了。
从这个侧面足以说明,所谓的个体差异,或者说在此刻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自身免疫力!
早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逐渐加重的乏力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比较轻(容易被或略),但到了1周左右的时候,病情会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所以典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会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尤其到了第2周,常常表现的病情是最严重的。
而一些重症患者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损害的症状。进一步发展,有的人会需要呼吸机支持。而对于重度度性休克,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来说,还需要一些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这些就是危重症病例,导致死亡的几率极高。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来管理。
总之,无论是非典肺炎、流感肺炎,还是今天的新冠状病毒肺炎,尽管病原体不同,但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肺炎,这三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表现类似,治疗方法也类似。这三种病毒引起的感染,大多数病人病情相对较轻,适当休息、或对症治疗以后都有可能好转,最终痊愈(早诊早治是关键)。只有那些发生了严重并发症,比如呼吸衰竭甚至多器官衰竭,导致病情危重的,才需要近ICU进行抢救。
那么,为什么有些病毒性肺炎会导致那么严重的后果?这里讲最主要的两个关键原因:
首先,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针对可杀死病毒的特效药;
其次,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或称自我防御功能低下(在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中,李兰娟院士特别强调了人体微生态在救治重症患者中的重要性。人体微生态失衡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而免疫机能紊乱将可直接导致人体抵御力下降)。
为什么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这就需要从病毒和细菌差别说起。
这一点,病毒学家可能会告诉你,二者大小不同、结构不同,和你说细胞壁、细胞膜、蛋白外壳、遗传物质、DNA、RNA、逆转录、酶系统等等,这些自然都很重要。但临床医学家在讨论细菌和病毒的区别时,就非常强调它们两者能否独立生存。
大体上说,多数细菌都具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可以独立生存,所以它进入人体后只是求“营养”,而不必非要侵入细胞内。
但病毒则不同,所有的病毒都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需要“寄生”到宿主细胞内。换言之,病毒就只能侵入到其他物种的细胞内,借助其他物种的细胞来加工其自身遗传物质,并不停地繁衍迭代。
经过如此铺垫之后,人们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病毒性肺炎比较难治。
如果是细菌感染,就相对好办些。因为人们手中既有光谱性的抗生素,也有针对某种细菌的、作用很强的抗生素。完全可以有效地“杀灭”相应的致病菌。换句话说,对于常见的细菌感染,人们手中有针对性的“武器”。
但是,截止目前,抗病毒药的研发,可以说还是相当的困难。
首先是如上所述,病毒和细菌不一样,它进入人体后,会钻到细胞里,会把它的遗传物质插入到细胞内的染色体上,所以能够干扰病毒复制的药物,就难免会引起其寄生细胞的功能异常。
再就是病毒会快速复制(繁衍),并不停地发生突变。人类研究的步伐远远赶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第三个原因,就是很多细菌在结构上或者代谢上都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作用于一种细菌某个部位或者某个代谢环节的抗生素可以对其他的细菌有相似的效果。但是,病毒种类实在是太多了,共性甚少,很难找到广谱的抗病毒药物。
这就决定了,对绝大多数的病毒感染者而言,人类没有特效药。即便有了具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对病毒起到的效果也仅仅只是“抑制”性的,而非最终“杀死”。即便就是抑制作用,也是越在早期应用效果越好,一旦到了后期,效果将大打折扣。
基于上述种种,就决定了重度病毒性肺炎比较难治的一些因素。换句话说,在防治病毒性感染的话题上,有效预防和尽早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
愿大家一如既往,做好防护。一旦被感染,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早就诊、早治疗。